在阻抗自適應調節下,32歐負載可達到 62mW 的輸出功率,涵蓋16歐~600歐的主流阻抗值適配,即使是搭配600歐姆的高電阻耳機也能有一定的功率釋放。 功能方面,由於機身仍然沒有整合任何實體按鍵,所以增益調節等都是預設狀態。 Atom 系列一向 Nintendo Switch 的穩定支援也延續了下來。


相容性測試方面,三星 Galaxy S20、Sony Xperia XZ1C、HTC 5G Hub、HP Envy X360 15、Lenovo ChromeBook Duet 5、Tempotec V6 等裝置全部測試相容性良好。 其中,Duet 5 的系統限制使得輸出碼率受限,其他一切則實現了原廠標明的 768kHz/32Bit PCM 解碼。 根據官店的說法,可能在兼容小米 13以及部分 iPad 型號時由於這些設備的 USB 輸出碼率限制問題,需要刷額外的固件。 風格方面,比起 Atom Mini 相對比較柔和的走向,Atom 3 會顯得更「支棱起來」。 延續了順滑度、柔和度這兩項 Atom Mini 已經做得很好的點,3 在形體感和結像的清晰度都會更好。


就驅動力表現方面,Atom 3 在應付絕大多數耳塞和便攜頭戴時都能有相當不錯的推力表現。 推 EX1000 等吃功率的動圈耳塞,Atom 3 的表現甚至已經不輸 Beam 2 SE 這個我過去推薦過的單端小尾巴了。 雖然說在高增益下,Beam 2 SE 在驅動能力上限上還更高一些,但是就大多數狀態下,Atom 3 基本上算是取代了過去 Beam 一二代目的相當多產品。 就像當時我評價 Atom Mini 時說的那樣,不要拿它跟 Beam 3 Pro 這種怪獸級大尾巴比驅動力,把個難推的東西插上去試圖「大孩子開小車」。 就像低阻的 Cella Balans V 和拜雅 DT900 PRO X,沒錯它們不難驅動,在 Atom 3 下也足夠響,但是厚度、聲場等方面 Beam 3 系列還是有不小優勢的。 Atom 3 在這個形態下,做到了夠用就完全沒問題。 它適合絕大部分耳塞以及小頭戴,一些低阻封閉監聽也可以在出門的時候插上去聽個七七八八。


低頻的量感相對於 Mini 來說沒有特別明顯的量感變化,速度感會略微突出一點,基本上走向還是比較寬鬆的,但是低頻的存在感會更好。 人聲的清晰度有所增加,結像的大小更接近 Beam 3 Plus 單端口那種感覺,線條感和質感平衡得很好。 顆粒感仍然不突出,總體比較順滑,染色比起 Mini 少一點。 樂器的線條感有輕微突出,質感紮實程度有所提升。 泛音的量會豐富一些,但是自然度沒有特別明顯的降低。